文件名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基本標準
電子文件編碼 TZYY-03-001 頁碼 4-1
一、基本功能
1.開展社區衛生狀況調查,進行社區診斷,向社區管理部門提出改進社區公共衛生的建議及規劃,對社區愛國衛生工作予以技術指導。
2.有針對性地開展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地方病與寄生蟲病的健康指導、行為干預和篩查,以及高危人群的監測和規范管理工作。
3.負責轄區內免疫接種和傳染病預防與控制工作。
4.運用適宜的中西醫及技術,開展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5.提供急救服務。
6.提供家庭出診,家庭護理,家庭病床等家庭衛生保健服務。
7.提供會診、轉診服務。
8.提供臨終關懷服務。
9.提供精神衛生服務和心理衛生咨詢服務。
10.提供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殘疾人等重點人群的保健服務。
11.提供康復服務。
12.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
13.開展計劃生育咨詢、宣傳,并提供適宜技術服務。
14.提供個人與家庭連續性的健康管理服務。
15.負責轄區內衛生服務信息資料的收集,整理,統計,分析與上報。
16.在社區建設中,協助社區管理部門不斷拓展社區服務,繁榮社區文化,美化社區環境,共同營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社區氛圍。
17.根據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和社區居民需求,提供其他適宜的基層衛生服務。
文件名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基本標準
電子文件編碼 TZYY-03-001 頁碼 4-2
二、基本設施
1.業務用房使用面積不應少于400m2,布局合理,符合國家衛生學標準及體現無阻礙設計要求。設有開展全科診療、護理、康復、健康教育、免疫接種、婦幼保健和信息資料等工作的專門場所。
2.根據社區衛生功能、居民要求、社區資源等可設置適宜種類與相應數量的床位,每床凈使用面積不少于5m2,提倡設立觀察床、康復病床、老年護理床、臨終關懷床等。
3.具備開展社區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和醫療、康復等工作的基本設備,以及必要的通訊、信息、交通設備。
至少擁有下列設備:接種器材、婦女健康檢查器械、兒童體格測量用具、健康教育基本設備、康復器械、搶救床、氧氣瓶、氧氣袋、洗胃器,電動吸引器、呼吸球囊、氣管插管、針灸器具、B超、心電圖機、X光機、化驗三大常規必備器材、藥品柜、無菌柜、高壓滅菌設備、紫外線燈、床單元設備、出診設備、資料柜、電冰箱和必要的交通工具、電話、BP機、電腦及打印機等設備。
4.至少配備常用藥品和18類急救藥品,每類急救藥品至少配備一種。
三、科室設置
1.預防保健科:設置計劃免疫室、婦女保健室、兒童保健室、健康教育室、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和咨詢室等。
2.全科醫療科:設急診室、全科診室、治療室、處置室、觀察室、康復室等。
3.藥房、化驗室、X光室、信息資料室等。
4.其他科室可根據需要適當設置。
四、人員配備
文件名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基本標準
電子文件編碼 TZYY-03-001 頁碼 4-3
1.從事社區衛生服務專業技術人員應具備法定執業資格。
2.根據功能、任務及服務人口需求,配備適宜類別、層次和數量的衛生技術人員。原則上轄區人口每萬人至少配備8名衛生技術人員。其中全科醫師2名,社區護士及預防保健人員3~4名。在全科醫師資格認可制度尚未普遍實行的情況下,暫由經過全科醫師崗位培訓合格,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執業醫師承擔。醫護人員在上崗前必須接受全科醫學及社區護理等知識培訓。
五、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并成冊可用。其中包括以下內容。
1.各類人員職業道德規范與行為準則。
2.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制度。
3.科室工作制度
4.各類人員崗位責任制。
5.各類人員培訓、管理、考核與獎懲制度。
6.各類技術文書書寫制度。
7.社區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和醫療,康復等各項技術服務工作規范。
8.醫療,預防,保健及家庭衛生保健服務等技術操作常規。
9.服務差錯及事故防范制度。
10.會診及雙向轉診制度。
11.消毒隔離制度。
12.醫療廢棄物管理制度。
13.財務、藥品、設備管理制度。
14.檔案、信息資料管理制度。
15.社區衛生服務質量管理與考核評價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