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S技術概述及發展
PACS為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醫療圖像管理與通信系統)。PACS應用可以說是日新月異,發展速度相當之快。有些技術的發展來自于 PACS 的相關標準的進化、學術界的科研成果、廠家之間的激烈競爭和醫院實際應用中的不斷完善,有些發展是近幾年 Internet 的普及帶動的,也有些發展是計算機軟件與硬件技術的飛速進展所致。
一、 PACS系統概述
(一)PACS的歷史回顧
1970 年代開始有了 Digital Radiography 這個名詞。
CT、超聲波與核醫學等數字醫療影像模式在1970 代問世。
1980 年代出現了核磁共振 (MRI)、CR 和數字減影 (DSA)。
1980 大家有了 Digital Image Communication and Display (數字影像傳輸與顯示) 這個概念。
1982 年開了第一屆國際 PACS 研討會。
1983 年美國陸軍開始了一個 teleradiology (遠程放射診斷系統)項目。
1985 年美國陸軍開研制功 DIN-PACS。
1985 年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WA) 和Georgetown 大學 (Washington DC) 開始 PACS 研究。
1995 年第一代商業 PACS 產品問世
雖然自 80 年代所有的歐美主要數字醫療影像設備公司 (CT、MRI 、ECT、CR、超聲波廠家)就開始設計和推銷 mini PACS,當時的主要形式是醫生影像工作站(Physician’s Review Station),只能聯自己廠家的影像設備。
通過美國 ACR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和NEMA (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組織及其成員近 10 年的努力,DICOM 3.0 標準在1993 年定形。1994 - 1995 年核醫學和超聲波部分重新定稿后該標準漸趨完善,后來又新加了PET 和 RT ,DICOM 移動介質,工作流方面的 DICOM Modality Worklist、Performed Procedure Step 等等。現在新一代的影像設備廠家們已經逐漸放棄自己特有的圖像格式和通訊協議,至少在通訊方面采納了 DICOM 3.0 標準。同時在醫療信息系統工業界廠商們制定了醫療信息交換標準的標準 – HL7。
這些發展都是 1995 年第一代商業 PACS 產品能問世的部分原因。但是應該指出,直到最近,所謂的 PACS 還無非分兩類:放射科 PACS 和專科 mini PACS。大家所說的 PACS 通常是指放射科 CR/DR,CT,MR 和 普通超聲波用的。超聲心臟科、心導管影像、 ECT 和 PET 有各自的 mini PACS 或工作站產品。
(二)PACS的基本原理與結構
PACS是以計算機為中心,由圖像信息的獲取、傳輸與存檔和處理等部分組成。
PACS結構
(1)圖像信息的獲取 CT、MRI、DSA、CR及ECT等數字化圖像信息可直接輸入PACS,而眾多的X線圖像需經信號轉換器轉換成數字化圖像信息才能輸入。可由攝像管讀取系統、電耦合器讀取系統或激光讀取系統完成信號轉換。所者速度快,精度高,但價格貴。
(2)圖像信息的傳輸 在PACS中,傳輸系統對數字化圖像信息的輸入,檢索和處理起著橋梁作用。方法有:①公用電話線,將影像信息以電信號形式通過公用電話線聯網完成信息傳輸;②光導通信,將影像信息以光信號形式通過光導纖維完成信息傳輸;③微波通信,將影像信息以微波形式進行傳輸,有如電視臺發射電波,由電視機接收再現圖像。后者速度快,但成本高。
(3)圖像信息的儲存與壓縮 圖像信息的儲存可用磁帶、磁盤、光盤和各種記憶卡片等。圖像信息的壓縮儲存非常必要。因為,一張X線照片的信息量很大,相當于1500多頁400字稿紙寫滿漢字的信息量,而一個30.48cm光盤也只能存儲2000張X線照片的信息。壓縮方法多用間值與哈佛曼符號壓縮法,影像信息壓縮1/5~1/10,仍可保持原有圖像質量。
(4)圖像信息的處理 圖像信息的處理由計算機中心完成。計算機的容量、處理速度和可接終端的數目決定著PACS的大小和整體功能。軟件則關系到檢索能力、編輯和圖像再處理的功能。
檢索:在輸入圖像信息時要同時準確輸入病歷號和姓名等,便于檢索時使用。
編輯:刪去無意義的圖像,以避免不必要的存儲,并把文字說明與相應的圖像信息一并存入。
再處理:在終端進行。包括圖像編組,對興趣區作圖像放大,窗位與窗寬的調節以及用激光相機把熒屏上的圖像照在膠片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