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號
|
功能要求
|
參數要求
|
1
|
總體要求
|
依托區域信息平臺,動態采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和醫務人員的服務數量、質量等統計數據,輔以其它相關綜合評價,可以得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個體績效考核結果。
|
2
|
可自主新增、變更和維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目錄、醫務人員目錄、服務項目的標化工作當量、單位標化工作當量的財政付費標準、綜合評價系數等參數設置,并可根據不同管理要求,自主設置數據分析項,建立個性化的數據分析表單,方便數據查詢和分析。
|
3
|
評估指標管理
|
評估模型管理需實現針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的績效考核相關指標管理,并在其基礎上提供根據指標自行組合配置以形成績效考核模型的功能,從而滿足在既有框架下對績效考核模式擴展的需求。
|
4
|
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按照單位或個人的管理要求對指標的篩選。指標體系包括工作量和工作質量兩個部分。
|
5
|
工作量指標包括基本醫療(門診、住院、雙向轉診、規范簽約服務等業務)和基本公共衛生(健康檔案、預防接種、兒童保健、孕產婦保健、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壓患者管理、糖尿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業務)相關人、人次、床、床日等指標。
|
6
|
工作質量指標包括服務質量(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服務效率(工作負荷、資源配置和費用控制)以及滿意度等相關指標。
|
7
|
評估模型管理
|
績效考核模型是對已篩選的考核指標的有序組合,模型的建立主要需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問題:指標權重分配、指標評價規則以及指標考核周期。指標評價規則和指標考核周期可按照指標所屬業務類別結合指標權重分配進行設計,在績效考核模型最主要的是要完成權重的設置。在具體實踐中,需要結合已建立的考核指標體系,對所需考核的目標對象確定合適的考核指標組合,并進行相應權重的賦值,形成對考核模型的定義。
|
8
|
指標權重的分配分為兩個部分,工作量的權重采用折算工作當量的方式,最終以匯總后的折算當量作為考核結果。工作質量的考核通過對各考核項分配權重的方式進行折算。
|
9
|
指標選擇:根據所設定的規則在指標體系中進行指標篩選,確定合適的指標納入考核模型。
|
10
|
規則定義:確定考核周期,根據所選定的考核指標形成考核評估計算公式,形成特定的考核條目。將所定義的各類考核條目進行匯總,最終形成面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的考核模型。
|
11
|
模板管理:結合考核以及管理者的需要,可設立不同的考核模型,進而對全市范圍內所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的工作量和工作質量進行認證,以實現考核的公平性?己四P驮O立的方式可包括針對不同的考核對象設立不同的考核模型,根據不同的管理者對考核的要求設立不同的考核模型,模板管理可實現在考核模型之間的繼承關系,以便于進行管理及維護。在具體進行考核時,可選擇所對應的考核模型進行計算,以獲得針對該考核對象的考核評估結果。
|
12
|
權限管理:結合用戶權限對每類用戶所能查看的考核模型進行限制,以確保系統安全性,同時在進行權限管理后,不同的管理者登陸后可直接查看到自己所屬的自定義模板,以增加系統的易用性。
|
13
|
評估結果發布
|
財政補償機制改革績效考核所形成的結果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根據所確立的指標及相應的考核模型所實現的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個體的考核結果多維度分析;二是根據考核結果和所登記的按標化工作當量法的財政補助總額實現對與財政撥付相關的多維度分析。
|
14
|
績效分析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個體為兩級主體,實現對其績效的監測與評估,績效監測是結合量化分級的標化工作量指標和綜合考評指標,實現對全科醫生具體工作現狀的日常跟蹤。
|
15
|
機構績效評估是利用績效考核模型,按照考核計劃所確定的考核周期對全科醫生進行綜合評估,其評估結果將作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接受財政撥付的依據。
|
16
|
機構績效評估是作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接受財政撥付的依據。而個人績效評估是作為科室、個人接受財政撥付的依據。
|
17
|
流程管理
|
支持評估結果業務審核、下發、確認、上報等流程管理。
|
18
|
其他要求
|
支持同一醫務人員在不同醫療機構按不同職務進行工作量指標統計,根據個人身份證、醫療機構代碼、個人職務識別。
|
19
|
預留考核擴展
|
按總額預算付費、按人頭付費、按單病種付費、按DRGs 付費等方式是今后人力社保部門對醫療衛生機構考核及控費的重要手段,這些內容也必然將傳導到醫療機構內部管理層面,所以系統應預留按總額預算付費、按人頭付費、按單病種付費、按DRGs 付費等考核擴展功能。
|